六郎乡:种桑养蚕奔小康

日期: 2021-09-06 18:00:26
来源: 郧西县人民政府

鸡鸣采桑人,汗露湿中衣。午时养蚕人,满身布粉尘。清晨,天空刚刚泛出一抹韵白,六郎乡养蚕大户张泽喜便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早早来到自家蚕房。只见密密麻麻的蚕儿布满桑叶,像积了一层厚厚的雪。“今年准能有个好收成”。听着蚕儿进食的“沙沙沙”声,张泽喜满脸欢喜。而另一旁,张泽喜52岁的老伴儿周会香也忙着前往自家桑叶基地,备足一天所需的桑叶。

2006年以来,郧西县抢抓“东桑西移”工程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张泽喜早些年在煤矿务工时腰部神经受损,失去行动能力,在罗坡垭村干部的鼓励下,自2008年开始摸索养蚕,一养就是十三年。

初次养蚕时,因缺乏经验,蚕老往行地中间跑,不少感染溃脓,可愁坏了老俩口。正在这时,县养蚕专家高斌叩开了他们家的门,通过现场勘察,开出了行之有效的药方,解开了张泽喜心中的疙瘩。此后,高斌时常到张泽喜家中坐坐,从桑园管理、消毒防病到蚕具配套、蚕房建设,事无巨细手把手倾囊相授,渐渐的,张泽喜成长为了远近闻名的养蚕“土专家”。

今年春季,张泽喜养了4张蚕,收获的290斤蚕茧卖了6000余元,秋蚕已到五龄,即将迎来丰收,一年下来增收超过万元。养蚕不仅成为张泽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更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失去行动能力后的张泽喜一度陷入低迷,但掌握养蚕手艺后,他不仅有事可干,还为家庭增添了一份不菲的收入,极大增强了张泽喜的自信心。随着养蚕技艺不断娴熟,收益愈发稳定可观,张泽喜推掉了3间土坯房,盖起来2层楼房。现在,养蚕之余张泽喜在门前屋后培植了二十几盆花草,小康生活越过越红火。

一山之隔的壕渠村,康民桑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泽山正忙着喂蚕。作为六郎乡最早开始试养、产量最大、集约程度最高的个体养蚕户,谈起养蚕的经历,张泽山也是唏嘘不已,“正是养蚕让我们一家子吃饱了饭。”

六郎乡是全县最大的库区乡镇,陡岭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沿金钱河故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境内移民范围广,数量多。张泽山作为原迁移民,早些年在几亩坡地上深耕,奈何十年九旱,地力贫瘠,勉强糊口。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作为村干部的张泽山率先开始摸索养蚕,当年半张蚕卖了430元,但由于技术熟练,单产创下新高,获得了500元额外奖励。这给张泽山吃下了定心丸,自此逐年扩大规模,并于2014年联合54户养殖大户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桑园管理、技术指导、物资配送、组织销售,为六郎乡桑蚕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产业效益。现在,张泽山单季养蚕稳定在9张,年增收超过3万元,此外,老俩口养了13头牛,4头猪,长养牛,中养猪,短养蚕,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壕渠村2组的李业美起初不愿发展桑园基地,觉得影响庄稼收成,在试养2年后,一算经济账,见人就说道养蚕的好,每年坚持养3张。壕渠坪的柯贤华对养蚕也是称赞不已,“都说勤养猪,懒养蚕,一个多月见现钱。养蚕是最适合我们的产业,投入少,见效快,都能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目前,六郎乡已建成高标准桑园3000亩,养殖大户常年稳定在158户,户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种桑养蚕已成为乡亲们小康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