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民俗遇上法治“整活儿”,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上津司法所借着“龙灯会”人流量大、文化氛围浓厚、群众参与度高的机会,将法治宣传融入热闹的民俗盛景,通过“民俗+普法”“互动+服务”的创新模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法治观念“传”开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火龙点睛 关键仪式融入普法元素
上津火龙灯会始于隋唐,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秦巴山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代表。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六,上津古镇都会举行盛大的火龙灯会,吸引方圆数百里的群众前来观赏。火龙灯会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承载着当地人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舞火龙”过程包括请龙、龙点睛、舞龙耍狮、碾灯等,其中火龙点睛环节最为关键。上津镇在传统的火龙点睛仪式中,展现“法治之光”,在火龙点睛现场挂多幅法治宣传标语,在法治之光的照耀下为新龙进行开光点睛仪式,象征法治精神照亮千家万户。
文艺汇演 普法宣传入人心
在龙灯会启动仪式上的文艺汇演中,上津司法所精心穿插了法治节目—快板《民法典进万家》,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以通俗易懂的短句阐释了民法典的地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喜庆又实用,既享受了节日的欢乐,又增长了法律知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服务暖心 法治小摊入驻龙灯会
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普法阵地。借村民齐聚之机,上津司法所组织普法志愿者、乡村“法律明白人”把普法小摊搬进龙灯会现场。通过发放宣传册、讲解真实案例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防范电信诈骗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就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办理公证事项、打官司请律师及行政复议的程序等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交流。
“火树银花不夜天,法治护航保平安。火龙祈福富国泰,万世文化传万年。”上津司法所所长廖应国在活动结束后,即兴做了首小诗,他表示:“此次将法治宣传融入民俗文化,既热闹又接地气,实现了法律刚性力量与民俗柔性浸润的有机融合,上津镇将继续探索创新宣传方式,让法律知识更加贴近群众,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公民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