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日期: 2021-04-13 15:53:00
来源: 郧西县人民政府

核心揭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的郧西县,致力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式展现在舞台、流传在民间,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郧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郧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郧西这片人杰地灵的大地上孕育出的一块灿烂的精神文化瑰宝。郧西不仅有以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浪漫七夕文化,还有地道的“郧西三弦”,具有深厚历史根源的“板桥豆腐干”,传承百年的“上津火龙”、“景阳说唱艺术”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

据郧西县文体局局长钟建华介绍,自2011年以来,他们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对郧西境内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进行了普查、搜集和整理,建立了18卷(2000余条)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同时,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数据库,录入千余条非遗资源,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还进行了拍照存档。

目前,郧西已有县级非遗保护名录119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3项,“郧西三弦”、“七夕习俗”、“郧西送寒衣”已于2009年、2011年、2013年先后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河七夕文化被列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和全省“一县一品”文化项目,“郧西七夕习俗”正争取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郧西花灯

上津火龙表演

上津火龙

火龙在郧西上津古城舞腾了千余年。火龙灯会主要以“天人合一”、“太上感应”的哲学理念为核心,把人们的意愿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融为一体,有祈求平安、追求幸福之意。火龙制作精美、工序复杂,共由十二节(闰年十三节)组成,龙头高达3米多,龙身长达30多米,以火龙狮子为主体的各类配饰近百件。火龙灯会从正月十二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舞龙耍狮、搌灯等项目。灯会上庞大的龙灯队伍、精湛的制作工艺、粗犷的舞蹈雄姿和火红的灯会场面给人美的享受。上津火龙灯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一玩就是三年,多则数十年,但遇到天灾病疫之年不玩。因此,一旦上津举办灯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赶来观灯,在鄂豫陕地区享有盛名。上津火龙于2013年被列为十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习俗”请七姐

“七夕习俗”放河灯

“七夕习俗”做巧食

郧西七夕习俗

“七夕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郧西县因天河的存在而聚集了大量的七夕习俗文化资源。天河是汉水流域的第三大河流。据同治版《郧西县志》记载:“天河,源出陕西山阳县天桥北行八十里只圆泽始入县界。”相传,这里是诞生“中国七夕文化”的地方。农历七月初七,郧西县境内的人们要过“乞巧节”,要举办“请七姐”仪式,以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白天,妇女们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在竞赛中提高技艺。夜晚,人们在河边燃放河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并为亲人祈福。在郧西,老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告诉后辈男耕女织、勤劳持家的道理。

郧西“七夕习俗”于2011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郧西正在搜集与七夕习俗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七夕习俗”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准备。

景阳说唱艺术表演

景阳说唱艺术

郧西县景阳乡位于汉江之滨,境内有一条 “骡马古驿道”。早在唐朝初期,流放者带来的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说唱文化。近几年,省、市、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对景阳民歌作了进一步的搜集、整理,目前已整理了《创世歌》、《牛郎织女手抄本》、《唱英雄》、《单身记》等1000多首古本民歌。同时还搜集整理了景阳民间歇后语、景阳民俗等近2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这些民歌中有许多被收录进 《郧西民歌集》、《郧西创世歌》等民歌选集。“景阳说唱艺术”于2013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郧西三弦表演

郧西三弦

郧西三弦也叫“曲子”,就是用三弦弹唱郧西地方民间小调,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郧西把它搬上文艺舞台。郧西三弦以三弦为主要乐器,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成,由坐唱发展为说唱、表演唱、伴舞唱等。音乐上有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类,曲牌有30余个。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新闻等。曾多次参加湖北省文艺会演,并荣获 “楚天群星奖”银奖。郧西三弦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茂华为郧西三弦代表性传承人。

板桥豆腐干

板桥豆腐干发源于郧西县千年古镇羊尾镇,曾是明、清两代朝廷御用贡品,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厨师涂氏潜心研制,需经过水洗、浸泡、细磨、过滤、烧煮、包扎、压榨、囟制、晾晒等十几道加工工序。其配方和工艺仅在涂氏家族传承,且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产品可直接食用,也可烧烤、凉拌,在鄂西北地区一直被视为宴席珍品和馈赠佳品,备受人们青睐。板桥豆腐干有“盛时宫庭宴,板桥豆腐干”之美称,于2013年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织女凉粉

织女凉粉

“织女凉粉”又称“神仙凉粉”。“神仙叶子”是郧西县境内高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树的学名叫二翅六道木。“织女凉粉”便是用这种树叶制作而成的,是郧西的一种特色小吃,性甘味苦。夏季吃“织女凉粉”,可以清热、解毒、活血。

关于“织女凉粉”在郧西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突遇灾荒之年,勤劳聪明的织女带领乡亲们上山采集这种树叶,并制作成凉粉食用,渡过了生活难关。因为织女是受神仙点化而制作的凉粉,因此乡亲们将这种凉粉称为“织女凉粉”或“神仙凉粉”,把做凉粉的树叶,叫做“神仙叶子”。

“织女凉粉”做法简单,主要是将采回的新鲜叶子洗净,放到盆中用开水烫匀,接着用双手反复揉搓、捣拌,直至成为糊状,然后过滤,待冷却后即成凉粉。“织女凉粉”切成片后,其形如玉,晶莹剔透,其色翠碧,美丽可人,入口既凉且滑,香软无比,可以不加任何调料食用,也可拌上辣椒粉、蒜泥等佐料食用,是夏天消暑降温佳品。2011年8月,“织女凉粉”还作为“郧西一桌菜”之一,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天下有情人》直播现场展示,2013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郧西县